發(fā)表于:2023-04-16 20:32:08|來源:云南民族旅游網(wǎng)
編者按:
“大緬寺在威城(參將衙署)北門外。寺內(nèi)有緬僧百余人,皆剃發(fā),用黃布裹身,名緬和尚。臥佛寺中有塔二座,高三丈余,昔土官刀漢臣所建。臥佛寺左塔中生緬樹,其枝從石縫周圍伸出,枝葉甚茂,塔石不崩,至晚眾烏聚集歡嗚于上,緬僧皆稱奇焉,名曰塔樹,至今猶然。”
這是清道光《威遠廳志》中的記載。
佛說:一花一世界,一佛一如來。景谷古稱威遠,屬益州,西漢元封二年建制。后因縣名與四川省威遠縣相同,1914年,改威遠縣為景谷縣。
景谷縣是南傳佛教圣地。相傳,佛祖釋迦牟尼曾多次駕臨景谷,并留下佛祖腳印和手掌印等26處佛跡。其中,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永平仙人腳、訓(xùn)崗仙人卦和芒朵佛跡。寺廟里“啥滴”以上的僧侶,俗稱大佛爺。大佛爺熟悉本民族的歷史文化,是一寺之主,也是傣族文化的保留者和傳播者,受到傣族群眾的崇敬。
歷史上,傣族群眾的文化傳承,以寺廟為中心。每年傣歷年后,成千上萬來自傣族地區(qū)和東南亞的信教群眾前來朝拜、念經(jīng)滴水、賧錢施物,祈求佛祖保佑吉祥安康,來年風調(diào)雨順、五谷豐登。每年此時,都是場面宏大,規(guī)??涨?。
景谷的勐臥總佛寺,就是傣族群眾和東南亞信教群眾每年前來朝拜的佛寺之一。傣歷1385年新年,正值2023年“千景之谷·花朝水悅”景谷采花潑水節(jié),再次來到勐臥總佛寺,拜謁這座古老的佛寺和她背后承載的深厚文化歷史——
幽深的院落,靜謐的古剎。
寧靜、祥和、肅穆,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畏。
莊嚴的大殿兩側(cè),就是傳說中的勐臥總佛寺雙塔。
雙塔在傣語中被稱為“梅赫窩廣猛”(樹包塔)、“廣猛赫窩梅”(塔包樹),俗稱“樹包塔、塔包樹”。
“佛寺建成后,在大殿前修建雙塔。塔即將建成的一個吉夜,土司和建塔主墨同時做了一個夢:觀音菩薩帶著釋迦牟尼的舍利子,騰云而來;在雙塔中央放下舍利子,遂飛天而去。時隔不久,雙塔各長出一棵菩提樹,吸日月精華,參天地靈氣。日復(fù)一日,塔樹盤根繚繞,相包相依,枝葉繁茂,聳入云天,形成了塔林一絕的‘樹包塔、塔包樹’奇觀。”
在景谷,每個老人都會給孩子流傳下這樣的雙塔傳說。
塔中有樹,樹中生塔,塔若金剛,威嚴肅穆;普提古樹,一柱擎天,枝條古拙,宛若虬龍。
站在樹下,菩提婆娑,禪意繚繞;鐘磬悠揚,意味深遠,繞于天地。
這一刻,人入定,禪意濃。
菩提樹影的傘蓋下,蒲團空寂。這一刻,仿佛又見佛祖悟道于此,佛法頓悟,道成化去——
佛說:前世的五百次回眸,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。
茫茫人海中,即便五百次的回眸,都不一定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。
一切,皆是緣。
人與人相識,是緣;人與佛的邂逅,也是緣。
4月天氣,邂逅勐臥總佛寺,邂逅了佛寺雙塔,從此與佛有緣。
走入古剎,如同走入了歷史,佛教與傣族千百年來融合共生的歷史。大殿兩側(cè),兩座微紅的雙塔,守衛(wèi)著勐臥總佛寺。陽光從兩棵菩提樹中間灑向佛寺,使佛寺顯得金碧輝煌。
眼前的建筑群,為明末清初(1628—1661年)傣族威遠土官刀漢臣所建。
雙塔屬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寺塔,塔為紅砂石,亞字形仰蓮復(fù)蓮多層迭式須彌座,傣語稱“冒烏窩喃”(蓮花座)。方形基座,每方4米,基石上有浮雕圖案,四角有4個“埃香弄”(大力士)石雕作塔柱支撐,塔身上部為青磚豎砌連環(huán)圓柱。
樹包塔為6層,高10.74米;塔包樹高7.2米,上部呈圓弧形,塔剎已被古樹代替。兩塔距30米,樹高約塔的兩倍。
雙塔塔身上雕有傣族佛經(jīng)故事和民間傳說等。有叭英(天神)、帕照(佛祖)、混赫翁戛坦木(唐僧取經(jīng))、喃木諾娜(孔雀公主)、召樹屯(勐板加王子)、金納麗、金納拉(神鳥)、吳依散達臘(賧白象)、竹扎格阿(乞丐討兒)、喃金(螃蟹姑娘)、只歪冷(喊月亮)等。
動植物花卉浮雕有德恩擺后(倒立獅子)、惹穩(wěn)(飛龍)、麻咪(飛馬)、諾永(孔雀)、格安(馬鹿)、罵達宛(葵花)、南木道(葫蘆)、烏額貴(芭蕉葉)、冒鳥窩(蓮花)、勒愿(太陽)、依安號(茶壺)等。
這些精美的浮雕,形象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;雕刻技巧嫻熟、工藝精湛,為研究云南佛教藝術(shù)提供了珍貴素材,也是研究景谷傣族宗教、文化和歷史的實物,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(shù)價值。
“虔誠的信眾,像失散的雨水匯集;在景谷勐臥總佛寺,一場盛大的浴佛儀式正在進行;象腳鼓、铓鑼、傣镲,拍打出歡快的節(jié)奏;每一個飛揚的音符,都被賦予了超凡脫俗的力量……”
這是勐臥總佛寺舉行“浴佛”時的一個畫面。
這里,也是當?shù)卮鲎迦罕娺M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,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。
數(shù)百年來,雙塔在東南亞一帶富有盛名。
綠樹包圍中的雙塔,讓人感覺到大自然風光的同時,更能呼吸到歷史的氣息,久遠而深邃。
塔既是樹,樹既是塔。
站在塔前,已無法分辨出究竟是塔包樹、還是樹包塔。大樹將塔身愈抱愈緊,宛如塔為樹建、樹為塔身,形成塔樹渾然一體的天下絕景。
幾百年來,雙塔經(jīng)歷了塵世的無數(shù)風風幣雨,也背負著歷史的變幻滄桑。至今,仍然頑強地屹立著。
或許,雙塔身在塵世,沉默地接受風霜的侵蝕和洗禮、見證人性變遷和歷史更迭,這是它們既定的宿命,也是它們的使命。
那一刻,心中充滿了莫名的感動。
雙塔之間,菩提樹下,傘蓋低垂。
微風吹過,瓔珞搖曳,蒲團空寂。
關(guān)于菩提樹,有很多神奇的傳說。
菩提,本是梵文音譯,是智慧和頓悟的意思。
傳說,喬達摩·悉達多王子就是在菩提樹下入定49天,最終得以頓悟成佛。從此,菩提樹也成為佛教的圣樹。
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(jīng)照古人。
當初的苦修者、大智者、佛陀、佛祖,或許都曾在這個傘蓋下、蒲團上悟道;如今,佛蹤已遠,空留此物。
“天雨雖寬,不潤無根之木”。
或許,佛祖也在等待有緣人。
相傳,佛祖釋迦牟尼曾多次駕臨景谷,并留下佛祖腳印和手掌印等26處佛跡。
至清朝末年,景谷仍有佛寺136座,幾乎每個傣族村寨一座。
1950年時,景谷尚有佛寺86座;2012年底,登記在冊的還有84座;目前,景谷有佛寺85座。景谷是南傳佛教在中國流傳的傳統(tǒng)重地之一。作為匯聚佛、法、僧“三寶”于一堂的建筑物,佛寺不僅是佛教文化在景谷落地生根開花的重要象征,更是景谷的一個重要文化節(jié)點。
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包含三組建筑,分別為芒島佛寺、遷糯佛寺、勐臥總佛寺。其中,芒島佛寺及遷糯佛寺分別位于景谷縣永平鎮(zhèn)的遷糯村委會大寨村民小組和茂密村委會芒島村民小組,勐臥總佛寺則位于景谷縣威遠鎮(zhèn)的威遠街村委會大寨村民小組。
三座佛寺的建筑風格,融傣漢等當?shù)孛褡逦幕偷湫偷臇|南亞南傳佛教建筑特點,佛寺內(nèi)有精美的彩繪和精湛的雕刻藝術(shù),對研究景谷縣傣族的歷史、宗教和文化,具有重要價值。
2014年10月7日21時49分,北緯23.4度,東經(jīng)100.5度。
景谷發(fā)生6.6級地震,震源深度5千米,震中距縣城30.3公里,此后余震不斷。12月6日2點43分,再次發(fā)生5.8級地震,震源深度9公里。
期間,景谷地震序列共發(fā)生1199次。地震強度大,震源深度淺,對景谷的基礎(chǔ)設(shè)施、房屋建筑和道路交通造成嚴重破壞。
尤其對位于震中的景谷縣永平鎮(zhèn)造成巨大破壞,芒島佛寺和遷糯佛寺受損程度嚴重,而地處縣城的勐臥總佛寺,雖距離震中有一定距離,但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隨后,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受地震破壞的三處文物點,進行了現(xiàn)場勘察測繪,確定了修繕工程范圍……
歷年來,景谷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,用于民族民間傳統(tǒng)文化的保護、挖掘與傳承工作。
《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(tǒng)文化保護條例》的頒布實施,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為景谷打造以“無量寶地·千景之谷”為核心的中國無量山文化旅游品牌,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(chǔ)。
因此,塔包樹和樹包塔,也被人們譽為滇西南奇觀,中華塔林一絕,是景谷的無價之寶。也有人說,要是能圍著這兩座塔繞一百圈的人,此生都是幸福的,災(zāi)難和疾病都不會降臨。
歷經(jīng)浩劫,雙塔依舊,古寺依舊,信仰依舊。
迄今,景谷的勐臥總佛寺,仍是傣族群眾和東南亞信教群眾每年前來朝拜的佛寺之一。
樹影婆娑,陽光細碎,古剎沉寂。
煙火繚繞,裊裊不絕,如絲如縷。
“人生在世,凡心若易碎的瓷器;盛過藍天與白云、陽光與月影、風雨與霧靄;盛過善與惡、黑與白、悲與苦、情與愛……帶著行走塵世的肉身和雜念未消的靈魂而來,也將帶著梵音漂洗過的肉身和靈魂,繼續(xù)穿行于塵世……”
虔誠的祈禱,在繚繞的香煙中低低響起,若有若無……在懺悔、在祈禱、在尋求解脫,在尋求心靈的寧靜、慰藉和幸福。
“我說你是人間最美四月天,笑聲點亮了四面風,輕靈在春的光焰中交舞著變換。你是四月天里的云煙,黃昏吹著風的軟,星子在無意中閃,細雨點灑在花前。你是柔嫩喜悅,水光浮動著你夢中的白蓮;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,是燕在梁間呢喃……”
高墻以外,歌聲隱約傳來,唱著傣家人的愛。
菩提心生,功德無量。
墻內(nèi)是凈土,墻外是塵世。
但這一刻,歡快的歌聲和裊裊的煙火,竟是那樣的空靈而和諧。
千百年來,佛教在這片土地上發(fā)揚光大,度化著當?shù)氐脑纪林用?,給他們以信仰和力度。在歷史的嬗變中,佛教也與當?shù)氐拿褡辶?xí)俗融為一體。
作為傣族與漢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交匯地區(qū),景谷的傣文化無疑融合了更多的外來因素。雖然勐臥總佛寺是一座南傳佛教寺院,但卻融合了很多漢文化的內(nèi)容。
關(guān)于佛,有無數(shù)神奇的傳說。
關(guān)于愛情,也有無數(shù)的版本。
世間罕見的“樹包塔”,也非此處獨有。
世間的“樹包塔”,有兩處。
一是景谷勐臥總佛寺雙塔,一是芒市的樹包塔――“姐列塔”。
芒市的樹包塔,也被傣家人視為“愛情塔”,傳說與愛情有關(guān)。
清朝年間,皇帝在民間選美,芒市當?shù)赝了绢I(lǐng)地也接到了圣旨。經(jīng)過認真挑選,選中了姐列寨的罕倫姑娘。
罕倫年方二八,像清泉般純潔,鮮花般美麗。但她已經(jīng)有了山盟海誓的情人――巖吞,他是芒杏寨的勇士。他倆在潑水節(jié)相識,并以丟包定情。
罕倫入選后焦慮萬分,連忙用榕樹葉修書一封,讓鸚鵡捎給遠在邊關(guān)征戰(zhàn)的巖吞。巖吞接到樹葉信,連夜騎象返回家鄉(xiāng)。
當他趕到姐列寨時,村民們正在為葬身荷花池的罕倫舉行葬禮?;锇閭儼凑诊L俗,將她打扮得像出嫁的新娘,靈柩旁擺滿了各種鮮花。巖吞見狀,悲痛萬分,拔刀自刎。
鄉(xiāng)親們被他倆堅貞的愛情深深打動,于是將他倆合墓而葬;并打破常規(guī),在墳上建了一座愛情塔。鸚鵡失去主人,天天飛到塔頂啼叫。它銜來一粒榕樹種子,播在塔縫中。
天長日久,榕樹生根發(fā)芽,慢慢長大,于是形成了今日“樹包塔”的奇觀。
文圖/張密 王琳
編輯 尹達天
審核 吳敏昆
終審 尹紹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