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表于:2022-12-23 10:08:10|來源:云南民族旅游網(wǎng)
北緯24°25'7",東經(jīng)98°33'25"——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江東鄉(xiāng)。歷史上,茶馬古道曾從此經(jīng)過。
時光如堅硬的山風,穿過茶馬古道的豁口,留下一個個滄?;臎龅臍v史烙印。這些塵封的往事,如一把刀,在茶馬文明史上刻下了深深淺淺的痕跡。
千百年來,茶馬古道猶如一條中華文化的血脈,橫跨數(shù)千里,穿越眾多不同民族、不同語言、不同文化的區(qū)域,將各民族、區(qū)域、文化有機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而其中的一些重要驛站與集散地,逐漸發(fā)展并形成了今天的多個中小城市。
而芒市,就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明珠。
如今,拂去厚重滄桑的歲月塵埃,這里已不是曾經(jīng)繁華的商貿通道,而成為許多游客追尋歷史足跡、感受古道文化的好去處。
古道旁江東鄉(xiāng)的茶山上,既有先民留下的古茶園,也有后代發(fā)展起來的臺地茶。茶園里依然有身著少數(shù)民族服裝的群眾,在進行著冬季的茶樹護理。以茶為生,靠茶致富的茶農(nóng)們,對山上的茶園逐一進行著生態(tài)茶園改造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從江東鄉(xiāng)走出去的一個女子,回來告訴鄉(xiāng)親們:“要想提高茶葉品質和價格,一定要進行生態(tài)茶園改造,取得國家相關部門頒發(fā)的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認證。”對于她的話,大家都相信。因為她不僅是從東山鄉(xiāng)走出去的,而且經(jīng)營茶道30多年,不僅把茶企做到極致,還積極捐資助學,帶動群眾致富。
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所以,鄉(xiāng)親們都相信這個女子,也信任這個名字——盧鳳美。
漫步時間回廊,歲月如沙。
1969年,盧鳳美出生于芒市江東鄉(xiāng)大新寨的一個漢族家庭。在邊陲眾多的少數(shù)民族聚居地,漢族反而成了地地道道的“少數(shù)民族”。小時候,她就是在江東鄉(xiāng)的茶園里長大的。那時候,雖然生活相對貧困,但孩子們的天性就是好奇和玩耍。在茶園里玩累了,就糾結小伙伴們往附近的山上瘋跑;有時候,也去茶馬古道上細數(shù)那些若隱若現(xiàn)的馬蹄印。
春風徐徐、古木森然中,留下了無數(shù)她在藤條纏繞、苔痕累累的古道上玩耍的身影……
塵夢間,一杯茶……轉眼間,那個留著小辮子滿山跑跳的小姑娘,長成了半大姑娘。當時三臺山的大山里,一座山連著一座山;被“鎖”在深山里的孩子們,從來沒有見過山外的風景。
那時候,女娃娃是不怎么需要讀書的,長大、嫁人、生娃,是她們出生后就被注定好的人生軌跡。所以,初中畢業(yè)后,不想那么早嫁人和不認命的盧鳳美,決定到城市里找工作,掙錢補貼家用。
她鉆出大山,到芒市找的第一份工作,是去當時的德宏州民族醫(yī)院(醫(yī)院的前身是創(chuàng)建于1954年的潞西民族醫(yī)院,1957年升格為德宏州民族醫(yī)院,后更為德宏州人民醫(yī)院;2015年成為昆明醫(yī)科大學附屬德宏醫(yī)院)膳食科病號食堂上班,每次將營養(yǎng)餐做好后送到病房去。患者手術后要吃流質食物,是吃全流還是半流,她都門兒清,算是醫(yī)院的臨時工吧。
與其被生活狼狽碾過,不如活得體面一些。
當時,醫(yī)院的膳食科也在招工,但不招收漢族青年人。眼見招工無望,她不想老是做臨時工,要找一份穩(wěn)定的工作。后來遇到一位老師來這里住院,知道她的情況后,將她推薦到當時的德宏州南寶茶廠。所以,在醫(yī)院工作5年后;1989年,她20歲那年,成為南寶茶廠的第一批合同制工人。
因為在醫(yī)院的膳食科工作過,所以她知道營養(yǎng)和素食的搭配對人體健康起到的作用。以至于30年后,功成名就,她在自己的酒店里開設了素食,符合了彼時時尚的大健康理念。
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
在南寶茶廠,因為她工作勤快,別的工人的工資是60元,她的是90元。加上她干活風風火火,說話干脆利索,被工友們稱為“江東大表姐。”
在茶廠,她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一個人——她的第一個師父王嫦玉。
當年,普洱茶在改革開放之前,都是由國家統(tǒng)一經(jīng)營對外出口換外匯的產(chǎn)品,屬于國營企業(yè)。普洱茶的四大茶廠,也都是起身于原云南省茶葉公司,由國營茶廠改制而來的。四大茶廠公認的排名順序為:昆明茶廠、勐海茶廠、下關茶廠,還有普洱茶廠。
食一碗人間煙火,飲幾杯人生起落。
王嫦玉就是當時下關茶廠的沱茶車間主任,當時,隨同其他三個師傅(發(fā)酵師楊仲、機械師趙師傅和收毛料的李師傅),來南寶茶廠傳授緊壓茶制作技術。所以,在和師父朝夕相處的幾年時間里,盧鳳美跟王嫦玉學習了緊壓茶制作,跟發(fā)酵師楊仲學習了發(fā)酵技術,算是學到了制茶的核心技術。
相對于產(chǎn)業(yè)工人隊伍和技術行業(yè)來說,師徒的“傳幫帶”是一條不可或缺的紐帶。以至于32年后,盧鳳美的師父王嫦玉在2021年去世后,悲痛之余,盧鳳美心里仍不肯承認師父的離開。她老感覺著,師父在芒市待的有些累了,又回去下關去休息一陣子;說不定哪天,又背著她的包包,笑瞇瞇地出現(xiàn)在眼前……
師徒關系至此,已經(jīng)融入血脈,已臻化境。
也因此,只有經(jīng)歷過地獄般的磨礪,才能練就創(chuàng)造天堂的力量;只有流過血的手指,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。
期間,茶廠換了兩任廠長;新來的廠長,提拔24歲的盧鳳美做了生產(chǎn)副廠長。1992年,廠里生產(chǎn)了一批小型的竹筒茶。在計件工資中,廠里對每桶50克的竹筒茶,給予7分錢補助;對90克的竹筒茶,每桶給予9分的補助。
每天忙下來,十指都被磨出了血泡。她索性晚上將所有的血泡挑開,再噴上酒精消毒……每次,她這個“江東大表姐”都疼得“斯哈斯哈”地在屋里跳腳;但疼過之后,第二天她依然出現(xiàn)在包裝車間。城市里的工人,一般每天只裝得了30桶。她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,每天可以裝三四百桶竹筒茶,每天收入差不多有30元。
而當時,很多院校教授的工資才100多元,她的平均工資已經(jīng)達到了300多元。
越是難熬的時候,人越要體面。
所以,在那個年代,盧鳳美結婚時,都用自己的工資購買了大彩電,羨煞了一群同齡人。
庭院花開,歲月靜好。
5年后,作為州級國企的南寶茶廠,銷售已經(jīng)逐漸走上正軌,還幫著中茶加工一些茶葉,有幾個產(chǎn)品逐漸成為市場的緊俏貨。因為沒有銷售團隊,盧鳳美的師傅王嫦玉,還背著茶葉,經(jīng)常去西藏的中甸去賣茶。
當時,原潞西市茶葉公司的老板,羨慕盧鳳美在發(fā)酵和做緊壓茶方面的強項,就通過盧鳳美的弟弟,希望盧鳳美能過去給他們指導一下。
于是,盧鳳美思考一番后,申請從州級國企調到了遠在深山的市級國企——潞西市茶葉公司。在5年時間里,幫著潞西市茶葉公司從收茶、做茶到銷售,一籃子?的全部管理起來,讓企業(yè)做得風風火火。
在這5年里,盧鳳美很累,但也很充實。她用自己學到的發(fā)酵和緊壓技術,讓遠在深山的一個茶企,做得風生水起。
歲月流逝,淡了一季溫暖;紅塵落寞,碎了一世柔情。
歲月的輪轉中,時光沉浮,茶葉的市場和價格也在浮浮沉沉。1998年,茶葉價格和銷售均出現(xiàn)下滑,企業(yè)的不景氣讓她憂心忡忡。有時,他們也會為外面的企業(yè)和個人做點代工業(yè)務。當時,他們的女兒已經(jīng)兩三歲,正是上幼兒園的時候。
為女柔弱,為母則剛。
有了女兒后,她從此有了盔甲,也有了軟肋。
盧鳳美的事業(yè),從起步開始,就幾乎是5年一個臺階;每到5年的節(jié)點上,她都要面臨著重新選擇。
在這一年,他從企業(yè)辭職出來,自己指導機械設備加工點的工人,制作了一臺茶葉緊壓機。當時,附近的人見過緊壓茶,但從沒見過緊壓設備。盧鳳美在一番比比劃劃和親自監(jiān)督下,才制作了一臺茶葉緊壓機;和老公在芒市尋找一個做茶的地方,準備做點代工活。
人在解決溫暖問題后,才能夠講情懷。
那時,他們身上只有2000元錢,還有一輛摩托車。就這點錢,開始了他們的創(chuàng)業(yè)和做老板的生涯。當時,他們本來租了一個場地,交付定金后也費力巴拉地清理出來場地,但對方又因故不租了。這下,讓盧鳳美有點抓狂。
“孤單,就像是涼了的浴缸。”
那時候,她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。盡管孤獨和心酸,但,她還是堅持下來了。
“畢竟,小時候,我們可以躲在父母的懷里哭;可到了一定年紀,有些淚水就只能留給自己。”
她明白,這個世界,不會在乎你的脆弱;等待傷口結疤,將成為最堅強的鎧甲。
當時,老公騎著摩托車帶著她,在芒市到處找合適的場地。后來,機緣巧合,就找到了現(xiàn)在茶廠的位置——當時的華僑茶廠,看到一個大姐在攤曬著1999年的春茶。詢問之下,大姐說,茶廠效益不好,基本不開工了。盧鳳美聽后大喜過望,問茶廠的場地可出租呢?大姐說,出租的嘛!
于是,盧鳳美從攤曬茶葉的大姐那里,要到了一個傳呼機號碼,立即聯(lián)系了對方。雙方見面后,盧鳳美只敢租用了茶廠的一個揀剔車間,年租6000元。盧鳳美東拼西湊的,總算是把租金給交付了。
那年,沐浴春風與陽光,茶人一年一度的忙碌生活已經(jīng)開始……
之后,要加工茶葉,就是要去找原料。盧鳳美在茶界多年,通過關系找到保山的龍陵縣有一批茶葉;到那里打聽后,知道茶葉是昆明的一個吳老板收購的曬坯毛茶。毛茶收購后,找不到深加工的技術人員,只好在倉庫里放著。那批7噸的茶葉,價值5萬元。當時,盧鳳美又找到華僑茶廠的老板幫忙,給她抵押貸款了5萬元。
手里雖然有5萬元了,但盧鳳美不能全部用來買茶葉啊,還要留點錢支付其他費用啊!于是,和吳老板協(xié)商后,先支付了3萬元的茶款,將倉庫的茶葉全部拉回來華僑茶廠的揀剔車間,全部發(fā)酵做成了緊壓紅茶。
人生苦旅,是時間賜予每個人的一場修行。
當時,場地有了,茶葉有了,也做成了發(fā)酵紅茶,但銷路還是個問題。于是,她去中茶找之前的一些關系,推薦她到昆明的康樂茶文化城找銷路。之后,康樂茶文化城的兩兄弟過來看貨,一次性要購買10噸茶葉。當時,盧鳳美又跟茶農(nóng)找了2噸多茶葉,全部發(fā)酵做成紅茶,送到昆明交貨。
那次,她的10噸茶葉賣出了26萬元錢,刨除成本,有1/3的利潤。那次的8萬元利潤,是盧鳳美涉足茶界、自己創(chuàng)業(yè)掙到的第一桶金。(未完待續(xù))
文圖/張密 張藝 韋福娟
編輯 尹達天
審核 吳敏昆
終審 尹紹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