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
北緯24°18'8",東經(jīng)102°32'35"——云南省玉溪市,一座“自然和歷史的博物館”。
這里,有世界自然遺產(chǎn)、地球最早生命印跡——澄江化石地;全國最多I類水資源、最大深水型淡水湖泊——撫仙湖;聯(lián)合國“人與生物圈”觀察站、亞熱帶物種基因庫——哀牢山;有東方“薩王納”特有稀樹植被——元江紅河谷;
這里,有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——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;世界青銅文化的璀璨瑰寶——江川李家山;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開放樣本——通海古城;中國首條國際鐵路的時光站點——華寧盤溪;國家工業(yè)遺產(chǎn)的亮麗風景——易門綠汁;中國現(xiàn)代工業(yè)的示范標桿——紅塔集團;
這里,有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——新平花腰傣、峨山彝族、元江哈尼族、通海蒙古族;非遺傳承的工匠譜系——玉溪青花瓷、華寧陶、通海銀、江川銅;辛亥以來的愛國英杰——中國革命重要同盟者范石生、抗日殉國將軍唐淮源、云南白藥創(chuàng)始人曲煥章、“鄭碼”發(fā)明人鄭易里;國歌曲作者、中國新音樂運動“開路先鋒”——聶耳。
這里,也是中國人心中的“象往之地”。
這些文化名片,都是玉溪最珍貴的寶藏;玉溪人民心懷感恩、小心擦拭、引以為榮。
這里的江川李家山,是古滇青銅文化的繁榮高峰,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代表,更是世界青銅文化的重要區(qū)域。
玉溪新貌(潘泉 攝)
時光,掩不住文明的光芒。50年前,一座不起眼的小山,成為日后眾多學者心之所向、素履以往的古滇文化圣地。“北有馬踏飛燕,南有?;~案”,李家山以其出土器物種類豐富、鑄造精良、形象美好、范圍廣泛,構(gòu)成了一幅古滇國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一部古滇國的無字史書。
李家山古墓群的發(fā)掘與研究證實,古代的云南并不蠻荒、落后。早在戰(zhàn)國時期就有了發(fā)達的青銅文化,足以同中原的青銅文化相媲美——云南在兩千多年前,就與中原溝通往來,還通過南方絲綢之路,與世界不同文明交流。
李家山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實寫照,又是中華文化從多元到一體形成過程的重要例證,對于研究探索西南邊疆歷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。這是玉溪的榮耀,也是優(yōu)秀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典型代表。
“保護好、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是對歷史負責,對人民負責。今天的玉溪,需要一場文化盛宴來畫龍點睛,需要一場文化盛宴來錦上添花,需要一場文化盛宴來行穩(wěn)致遠。”
在“紀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發(fā)現(xiàn)50周年學術(shù)研討會”開幕式上,玉溪市委書記王力希望國內(nèi)考古學界的專家們,能不斷將李家山考古發(fā)掘和保護利用推向新高度;讓李家山“活起來”,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;使李家山璀璨的青銅文化走出玉溪、走向世界,為實現(xiàn)全省文化產(chǎn)業(yè)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做出玉溪貢獻。
玉溪市委書記王力在開幕式上致辭
(之一)古滇人,最終去向了哪里?
如果沒有當?shù)氐南驅(qū)?,沒人能夠走出這片密林,高山、峽谷、河流,還有潛伏的“獵手”……
但一場大雨,卻從地下沖刷出一些奇怪的東西,雄壯的大牛,巨角前伸,護衛(wèi)著身下的小牛;一邊是圓瞪的雙目,一邊是歡欣的舞姿,兩種情緒竟然同時出現(xiàn)在一把劍上。
還有銅戚上的小鳥,狼牙棒上的小狗,銅啄上那兩只可愛的小狐貍……精湛的工藝,不計成本地鑄造,讓彩云之南閃耀文明的曙光。
它們,都來自云南玉溪李家山。
一個古老王國的消失,遺留在26個民族身上的文化基因。
前后三代人,橫跨50年的考古接力,他們在李家山到底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?輝煌燦爛的文明又是如何崛起?古滇人,最終去向了哪里?
1972年李家山墓葬發(fā)掘現(xiàn)場
時光清淺,溫婉如水
“停頓數(shù)年的云南文物考古工作,又開始恢復了。此時,我們首先考慮要做的事情,就是江川李家山墓地的發(fā)掘工作。于是,我和同事王大道,于8月底先去了一趟墓地現(xiàn)場……”
一切的一切,還要回到50年前,回到1971年的那個秋天,從云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隊員張增祺的這篇日記開始。
李家山是江川境內(nèi)多依山的分支,位于星云湖西北江城鎮(zhèn),山腳至山頂高約100米,呈饅頭狀。站在山頂眺望,東南方向星云湖碧波蕩漾,東北方向萬頃良田盡收眼底;透過野牛山的埡口,依稀可見撫仙湖的一池碧水。
李家山頂部經(jīng)群眾多年開墾種植,已形成平地。據(jù)當?shù)乩先嘶貞洠?0世紀以來,就曾在李家山山頂上,撿到過零星的青銅器和玉飾品。由于當時這里是草木叢生、人跡罕至的荒山坡,所以這里的古墓群才得以完好保存。
1966年春天,當?shù)厝罕娫诶罴疑缴闲藿ㄌ萏飼r,部分墓葬遭到破壞,挖出了一些隨葬品。一些被當作“廢銅爛鐵”,以每公斤3角的價格交售到當?shù)毓╀N社。
江川縣文化館將消息迅速報告給云南省博物館。當年9月,在得知當?shù)厝罕娡诔隽烁嗟那嚆~器后,云南省博物館在江川參加農(nóng)村基層工作隊的張增祺與江川縣文化館的李茂興,一起到實地調(diào)查。
經(jīng)調(diào)查,這些偶爾挖出來的約千余件青銅器,堆放在生產(chǎn)隊的倉庫里,并非當?shù)厝罕娪幸獗I掘。凡梯田所涉及的較淺墓葬均已破壞,未及之處尚保存完好。
于是,張增祺帶了幾件標本趕回昆明匯報,希望對李家山盡快進行考古發(fā)掘,以免遭到更大破壞。然而,時值當時的一場“浩劫”,一切工作陷于停頓,李家山的發(fā)掘亦隨之擱置……
1971年秋天,云南省博物館派張增祺和王大道,再次趕往李家山調(diào)查古墓群的情況,才掀開了張增祺的那篇日記——
一直以來,李家山附近,來自夏季的大雨,經(jīng)常從山上沖下一些東西。
因為附近有溫泉,李家山下的村落,被稱為溫泉村;地下除了會冒出溫泉;還會在大雨后,莫名其妙地冒出一些畫著符文的金屬碎片。
來李家山負責勘察的張增祺和王大道,在路過供銷社時,就從墻角的一堆“廢銅爛鐵”里,竟然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件國寶——獵首紋銅劍。
獵首紋銅青銅劍(平力 攝)
這件詭異的青銅劍,劍柄部分有一個人提著一個人頭;劍身是一個人做舞蹈動作,雙手舉起——器物上的人雙目圓瞪,夸張的大嘴露出一排尖牙,相同服飾的族人為此翩翩起舞。誰能想到一個人的高興,竟然是因為砍了另一個人的頭——這,就是當時的“獵首”習俗。
如今,50年過去了,這件國寶一直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館中。
歲月流逝,時光切換。
如今,已經(jīng)83歲的王大道,還會經(jīng)常來看看它。“這把劍叫獵首紋銅劍。當年,我們從供銷社把它買回來,送到博物館里來收藏……”
當年,對于類似“物件”上這些詭異的紋飾,當?shù)厝罕娝坪踉缫岩姽植还至?。從隨后的閑聊中,張增祺和王大道才意識到,眼前的這把青銅劍,只是李家山蘊藏的龐大墓葬群中的冰山一角。
兩人在李家山山頂上,用平頭鏟對鏟出的土樣進行分析。兩人一致認為,山頂?shù)耐翆咏Y(jié)構(gòu)極為特殊,似乎地下掩埋著高等級墓葬,并且還不止一座。當年,他們趕回去,把情況匯報給云南省博物館的領(lǐng)導。
博物館領(lǐng)導當即決定,在1972年對玉溪的李家山進行全面發(fā)掘。
正是這個決定,讓一個消失千年的古老王國,被世人重新提起。
古滇王國,因此得以從星云湖畔、李家山深深的墓葬群中,輕舒懶腰,慢慢蘇醒……
坐落在星云湖畔的李家山考古遺址
心如止水,光而不耀
從昆明到玉溪,一百多公里;從玉溪到江川,又是數(shù)十公里;而李家山,還在江川城外。
1972年,負責李家山考古發(fā)掘的考古隊員們,從昆明來這里,走了整整兩天。
當時,下去的5名考古隊員——張增祺、王大道、孫太初、熊瑛、張永康。5個人組成了1個發(fā)掘隊,背著背包來到了李家山,借住在群眾家里。
如今,50年過去了,同樣一條路,今天只需要一個多小時。
漫步時間長廊,歲月如沙。
“你今年77歲,還算年輕的了嘍。”“77歲還年輕?”“77歲不算老。不老不老,還年輕。我都已經(jīng)83歲了,也還不老……”
如今,當年考古隊的“五壯士”,有3人已經(jīng)變成了墻上的照片,如今健在的只有王大道和張永康了。
當他們再次來到李家山,記憶在時間面前,似乎偷偷改變了模樣。
“這個地方原來就是供銷社”“是。”“多少年了。”“記不清了,40多年吧。”“還40多年?我們是50年前來這個地方。”
供銷社沒變,還在原來的地方,但似乎又全都變了。“有變化,變化大了。”“蓋得好了,(以前)哪有這么漂亮。”
塵夢間,一杯茶……
李家山古墓群發(fā)現(xiàn)的文物
“他們是干什么?要住多久?”“他們?yōu)樯兑M力地挖掘村后的土山?他們到底要找啥子……”
50年前,5位風塵仆仆趕來的考古隊員,迎接著全村人好奇的目光,在此駐扎下來。
借助微弱的燈光,張增祺記錄下了第一天的工作。
發(fā)掘工作初開始,大家采用大面積揭露的方法,將山頂這塊平地所有墓葬之上覆蓋的耕土,全部除去。這是一項體力活,當考古隊員們費力地清理掉表層的土層后,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(xiàn)了。
耕土層下面,就應該露出當時的墓葬了。但當時山頂上的風太大了,加上春天多風,狂風卷過山頂,就不好辨認土層。還有,山上土質(zhì)疏松,一遇大雨,修好的上山路不斷損毀。連上山勘察和作業(yè),也是跌跌撞撞,經(jīng)常滾得一身泥一身土的……
即便今天,要上山同樣不容易。
最后的一段路,只能步行。
現(xiàn)在,當?shù)匚谋2块T已經(jīng)對整片區(qū)域進行了防護,杜絕了可能發(fā)生的意外。
無數(shù)的時光流逝后,面對曾經(jīng)發(fā)掘的墓坑,老人的回憶也漸漸清晰起來——“那里21(號墓)。”“24(號墓)在這兒,最大的一個是這個。”“24號墓最大,東西出得最多了……”
李家山古墓群發(fā)現(xiàn)的文物
當年,剝離掉山頂?shù)耐翆樱脊抨爢T們請來附近的群眾,挑水上山,潑灑在山頂上。大家要趁著太陽躲進云彩的空檔,抓緊分辨生土和動過的土,顏色就會有明顯不同。動過的土,就是所謂五花土;沒動過的土,顏色偏黃一點——這些,是考古隊員們通過觀察土質(zhì)土色、發(fā)現(xiàn)墓葬的基本功。
“生土致密,吸水性較于五花土要差很多。即使過了很久,這種差異依舊很難掩蓋。”依靠這個方法,考古隊員在李家山頂部及西南坡,準確定位了27座古墓。
秘境所至,世界為開
50年前,玉溪李家山,考古現(xiàn)場。
考古發(fā)掘,正式開始。
剛開始的50厘米推進很快,然而隨著清理的深入,填土卻變了顏色。
當時,發(fā)現(xiàn)土色有點發(fā)黑了,為什么黑呢?因為古人下葬還是要用棺木的,如今棺木碳化、腐朽了,所以導致周圍的土壤顏色發(fā)黑。當要接觸到器物時,考古隊員謹慎起來,之前的尖頭鏟和平頭鏟就不能用,要輪換著用竹簽,一點一點一點地剔掉器物周圍的泥土。
考古是項很考驗耐力、也很枯燥的工作。發(fā)現(xiàn)文物時,需要記錄精確的數(shù)據(jù)。即便在當年條件很簡陋的情況下,大家也不敢懈怠。幾位考古隊員分工,有的用麻繩把經(jīng)緯線拉起來,拿圖紙、坐標紙開始畫圖。
就這樣,大家一邊清理,一邊記錄。5個人負責27座墓葬的清理,任務極為繁重。
此時,M24號墓的填土層,同樣顯露出黑褐色,負責發(fā)掘的考古隊員王大道,手上的動作也變得極為小心。
李家山24號墓
忽然,竹扦明顯探查出土層中的異樣。
王大道心里“砰砰”跳得厲害,“壓在土里的部分,碎得比較嚴重,但是牛角倒還是比較清楚看到了。”
順著牛角的走向繼續(xù)清理,越來越多的信息顯露出來。大家跑過去看,“出了一個牛頭,那么大的牛頭……”
不僅是山上的考古工地,不到半天時間,消息就傳遍了附近的村子。不久,很多群眾跑上來看熱鬧,擁擠得山頂上水泄不通。
隨后,附近的老百姓開始傳言,說李家山墓里挖出一頭活牛,至今還會叫。結(jié)果,以訛傳訛,一傳十,十傳百,前來看熱鬧的人更多了。整個李家山頂上人山人海,擁擠不堪;到處塵土飛揚,就像農(nóng)村中趕廟會一樣,把附近的莊稼地都踩倒了一大片。
考古隊只好分出人來維護現(xiàn)場,但探方的發(fā)掘仍在繼續(xù)。隨著清理的深入,又一個重大信息出現(xiàn)了——牛的尾巴上,居然這有一個老虎。
1972年李家山24號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“?;~案”
當年,5名考古隊員,及溫泉村附近的1000多名群眾,怎么也想不到,他們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到來——“?;~案”的出土。這是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最重要的一件文物,現(xiàn)在是國家一級文物,也是云南省博物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。
只有經(jīng)歷過地獄般的磨礪,才能練就創(chuàng)造天堂的力量;只有流過血的手指,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。
見證這個重要歷史時刻的,還有不老的時光和周圍蒼涼的李家山。
時光的大手,將這一幕折疊在歷史的長河里,封印在了1972年的春天。
等風來,乘風起,隨風去……
此后,作為云南省博物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,“?;~案”需要四處借展。
如今,即便“主角”不在,但在云南卻隨處可見“主角”的影子。博物館里的復制品、文創(chuàng)商店里的工藝品;或者,就在廣場上造一個世界最大的;甚至城市宣傳的標語,都需要?;~案來“站臺”。
發(fā)掘出“?;~案”的M24號墓(近期拍攝)
當時的那個年代,在國內(nèi)考古界出土的武威漢墓的“馬踏飛燕”,算是北方的一個代表。
現(xiàn)在,西南李家山出土的“牛虎銅案”,可以和“馬踏飛燕”并駕齊驅(qū)了。北方的馬,南方的牛;一牛一馬,一南一北;相隔兩年,兩件標志性文物,讓當時的中國人看到了古滇人精湛的工藝,以及青銅文化藝術(shù)的杰作。(未完待續(xù))
文/張密 白帥 秦茜 圖/玉溪市委宣傳部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