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表于:2019-03-21 14:50:10|來源:云南民族旅游網

記者 張 密
“堅守這片荒山,一點點開拓耕耘著,將坡地改造成臺地,一棵棵種上九葉青椒,如今已經種植了近2萬株。如今,還要進行拉枝、灌溉、施肥、管理,還要預防著這里的大風,真是操碎了心?。?rdquo;
東經103°19'2",北緯23°50'9"。
紅河州開遠市樂白道辦事處怡里村委會啦邑村民小組的新寨坡,這里海拔1600米,高山之巔,也是著名的大風埡口。多年來,這里都是一片荒山和亂墳崗子。2017年,鄧為明承包了這里的一片荒山,引進了九葉青椒,希望用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形式,為附近的苗族和彝族群眾尋找一條致富之路。
如今,在他的帶動下,整個怡里村已有很多荒山開始開墾,花椒種植也已經逐漸連成片。

出開遠市北行26公里,就是白道辦事處怡里村委會的轄區(qū)。
這里東鄰紅石巖村、南鄰楷甸、西鄰彌勒、北鄰彌勒,地處偏僻,交通不便。怡里村委會轄怡里、新溝、山林果、大漩渦、小塘溝、七扯、啦邑、麥子箐、白馬塘、西喳咪、魯沙乜、白石巖等12個村民小組,以苗族、彝族為主,群眾收入主要以糧食、甘蔗為主。
之前,這里荒山連片,灌木稀疏。常年的大風,讓每個到過此地的人都印象頗深。
“我要承包怡里村的荒山,種植花椒……”2017年,打拼了多年的鄧為明在朋友圈宣布了這條消息,頓時掀起了“軒然大波”。
“老鄧,你可是有病了,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,去那個鳥不拉屎的荒山上去種什么花椒?那里土地瘠薄、沒水沒電,又是大風埡口,你不怕把你的花椒樹刮倒啊……”朋友圈里的“口水”,差點將鄧為明淹沒;來自周圍的壓力,也讓鄧為明喘不過氣來。
“老鄧,你做什么事我們都不反對,但你要切合實際。那里沒水沒電、常年大風,這些自然條件確實很惡劣,我們都擔心你的錢最后都打了水漂……”親朋好友間,也有阻力。
但是,他最后還是決定在怡里村委會斥資數十萬元承包了荒山。雖然那里沒水沒電、海拔是周圍最高的1600米,但那里有個最好的自然條件,就是那里有花椒正好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。

謠言止于智者。
隨著鄧為明和怡里村委會簽訂承包荒山的合同,來自鄧為明周圍的壓力減少了很多。很多朋友也明白,鄧為明之所以這樣做,一定有他的道理。
但是,困擾鄧為明的自然條件還是要解決,他也一點點地在努力。
最先伸出援手的是一個在附近做木材加工廠的朋友。
因為木材加工離不開電源,他之前的變電器已經架設在了附近,他支持鄧為明從他的變電器引電上山,先解決用電難題。同時,根據新坡寨山頂地處大風埡口的便利條件,鄧為明也安裝了風力發(fā)電設備,緩解用電不足和不時斷電之需。
電的問題解決了,剩下的就是解決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的難題。鄧為明跋山涉水,在對面的山坡上找到了一處水源,修剪了蓄水池,用水泵將水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山上。在解決日常用水的問題后,他還用水泥在山頂澆灌了圍墻,在中間挖掘了一個很大的蓄水池。
在做好放水設施后,將對面山坡上引來的水蓄積在水池里,解決了灌溉難題。
看到鄧為明解決了最棘手的難題,周圍的朋友陸續(xù)加入到支持他的行列。因為農業(yè)開發(fā)需要用到挖掘機、裝載機等設備,不少朋友就免費提供給他,幫著修建了廠房、宿舍等。鑒于山頂風大,鄧為明的所有辦公和宿舍圍墻都是用水泥澆灌的,增強了抗風能力。
在山地改造中,4臺挖掘機楞是用兩個月的時間,才將所有承包地里的坡地改成了臺地。
基礎打好了,剩下的就是引進花椒苗的渠道了。

為了引進適合當地的花椒品種,鄧為明多次往返重慶,最后引進了產量高、銷量好的九葉青椒。
“引進初期,我們要先確定承包的荒山上,到底能栽種多少苗。引進多了,用不完樹苗,引進少了又不夠。”面對這個不大不小的難題,鄧為明采用了最笨的辦法,買來幾大袋子方便筷,按照2x3米的適合花椒生長的行距和株距,每個交叉點上插上一雙筷子。最后,幾大袋子方便筷用完了,準確的花椒苗的樹苗也測算出來了。”
這兩年,為了發(fā)展花椒產業(yè),鄧為明的頭發(fā)又白了不少。
之后,從重慶運輸過來的近2萬株九葉花椒到了,鄧為明又帶領附近的群眾忙著栽種。為了及時澆灌,鄧為明還在所有的花椒林里鋪設了滴灌設備,不但節(jié)約了用水量、解放了大量勞動力,還極大地提高了效率。
花椒苗栽種下去了,鄧為明的精力又放在了管理上。
為此,他還專門聘請了重慶的專家,定期到開遠來指導花椒的病蟲害防治和技術管理?,F(xiàn)在,他所有的花椒樹都進行了拉枝技術管理。“因為花椒的枝杈要盡量平行生長,以后才能結果多,所以拉枝環(huán)節(jié)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管理環(huán)節(jié)。等開始掛果后,還要進行打頂。”
因為常年接觸花椒的種植,現(xiàn)在,鄧為明也成了半個專家,說起“椒事”來頭頭是道。

其實,現(xiàn)在最讓鄧為明擔心的還不是現(xiàn)在花椒林的管理、施肥等環(huán)節(jié),他最擔心的還是新坡寨的大風。
往年雨季時,山上的一些樹木,因為不堪連續(xù)的雨水和大風而被吹倒。以后,花椒成林掛果后,是否也會面臨著這樣的情況呢?
按照花椒的生長規(guī)律,三年掛果,五年后進入豐產期。
那么,現(xiàn)在的花椒樹明年就可以掛果了,以后逐漸進入豐產期。采摘、抗風、銷路……這些也成了鄧為明經常思索的問題。自2017年承包這里的荒山后,他幾乎把承包地當成了自己的家,三天兩頭地往椒林里跑,一件件解決著種植中出現(xiàn)的各種問題。
“采摘和抗風問題,現(xiàn)在已經有了一些思路,至于銷售就相對簡單了。之前也聯(lián)系了一些企業(yè)和商家,只要花椒林開始掛果,就會形成訂單式生產,‘公司+基地+農戶’的致富模式,就會逐漸形成。”

鄧為明說:“青花椒的產量相對比紅花椒要高,市場銷路也好。一旦形成訂單式農業(yè),會極大地帶動周邊苗族和彝族群眾的增收致富。”
開遠市東洪綠色產業(yè)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洪明,是當地種植冬桃最早的大戶,對鄧為明這兩年的付出是看在眼里,也是一路支持著他走過來。“鄧為明承包荒山、帶動附近村民致富行動,讓我們很感動,因此大家也很支持他,希望他早日成功。”